用在他身上,不一定非要是“丰碑”,因为在中国这样的“丰碑”太多了,而真正能够成为《丰碑》的却只有一个人物,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关于这样的讨论并不少见,毕竟在这个看似一片和谐大好的社会,无法磨灭的等级制度仍旧踏踏实实的存在,人们无法理解在山区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们一辈子要经历何种磨难和艰辛,也许在他们看来,一切的生活都有可能是生活自身所决定的,而无法改变的东西。而那些生活在山区里面的人也只能通过电视和广播隐约感觉到其实这个社会还是多么美好的,但实际上呢,即便是生存在所谓大城市里面的人,仍旧要面临很多必须要面对的考验,只是这种考验本身到底会对人本身有何种影响,这要取决于人本身的的心理状况了。

       列车刚过宣汉站几分钟,在铁路边见到一个彩钢瓦搭建的简易窝棚,那里面一个身着制服的中年人站得笔直,虽没有敬礼,但那注视列车的目光已经让我深受震动了。那样一个老人,不知道他曾经在这个岗位上站立了多久,虽没看清楚穿的是什么制服,但至少应该是铁路公安的制服。这又让我想到很多人看一个人在什么地方工作,总是说,某某人在什么地方工作,那个地方多么多么好。我想如果有这么一个铁路公安,每天只是在窝棚里认真的执勤站岗的话,这个所谓的“在铁路局工作”的噱头就没有那么好听的了吧。毕竟一个铁路局也许有好几千人跟他一样是在这个荒郊的铁路旁站岗,同样也有不计其数的铁路公安是在大站里面执勤的,到底是学历决定的呢?还是工作经历决定的呢?还是年龄决定的呢?还是关系决定的呢?我无法解答,因为我不在这个系统内工作。我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踏实工作,认真站岗的铁路公安,一个老人。我们可以架设,如果这是一个电影的情节,一个铁路局高级领导乘坐专列路过此地,看到这个勤勤恳恳的老人,是否有可能一下子提拔他呢?这个问题,如果是我回答,那是要看命的。

        这个老人,正如无数奋战在工程局施工一线的职工一样,特别是那些大学毕业了就扎根到山里,扎根到荒漠的毕业生。他们也许是因为找不到好工作才来到中铁,也许是真的是觉得这里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也许是遵循父母的足迹,继续扎根铁路建设。但无论如何,他们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吃苦,实际上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很努力的工作,正如前面说的这个老人家一样,但很多人却不得不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却不得不选择与妻子孩子分别几年,却不得不选择与父母分别几年,这是建设国家铁路的豪情吗?我想这不是,这是企业制度的不规范。回想父辈们修建铁路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机械设备,所以一条铁路线往往可以修八年到十年,现在随着机械设备的大量投入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对施工的速度也要求的更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到荒无人烟的大山里面,他们真的不愿意过城市里的生活吗?我想不是,曾经问过几个这样的朋友,如果给你们同样的工作内容,让你到城市里去,而工资减少一半,是否愿意,每一个人的回答都是愿意,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如同部队一样,亏欠家人太多,而企业能够给他们的只是一个所谓的5000+的高薪收入,而企业能够给他们只是一个所谓的稳定工作,而企业能够给他们的只是一个所谓对外所称的“国企”、“央企”。而这些真的就比那家庭和朋友更重要吗?我一样不敢回答,如果是我回答,那还是要看命的。
         同样的,那些在中铁机关工作的人呢?必须承认,他们要承担的工作内容是整个庞大系统的统筹,但我想如果给基层的人一些机会,他们一样可以做得很好,只是这些在机关工作的人忘记了是谁在养活他们,只是这些在机关工作的人就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了,只是这些机关工作的人就觉得基层的人就应该在整日忙碌的工作中去换取那看似的高薪。我已经无法理解这样的体制下,人们是如何被折磨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中国人历来是逆来顺受的,所以,太多的人选择了接受,因为他们无力解决自己的家庭问题,很多人也许失去了这份工作,整个家庭就将面临巨大的考验,所以他们宁可自己多吃苦,也不愿意自己妻儿吃苦。当然了,也因为这样的状况造成了他们的家庭最终无法维持下去,这难道是这些所谓的国企和所谓的国家喜欢看到的吗?这些矛盾在小范围内不会如何,但是却能够给后人造成非常严重,甚至非常可怕的后果。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有属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不应该抱怨什么,但我却为这些人,也为自己曾经死去的生活而抱不平,他们不能正视这样的生存状态,选择了接受。那么他们也许在等待电视剧里的那么一幕,也许选择了跟那老人家一样一直站岗,无论是不是丰碑,最终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归宿,那都是足以改变自己一生的归宿了。因为那是宿命,那是每个人选择了之后就不能逃避的宿命。